您在招收和培养学生的时候,会不会遇到一些困难?张文宏:其实感染科曾经是很热门的科室,因为在中国,感染性疾病早期非常多,发病率很高,最近几年似乎有下降,但最关键的一点还是因为感染病学科收入基本上偏低,造成很多优秀的学生不愿意选,这是全国普遍存在的现象。
同时,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将投入更多资源、更多机会,目标在2030年前完成建设期任务,成为大学创新典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项目数和经费数创历史新高,获批基础科学中心项目1项,实现我校零的突破。
调整科研生产关系,加快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为创新者创新。学校对总书记提出的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动作,出台重大举措,推出了公共卫生学科群行动计划,建设了重大传染病和公共卫生的研究平台。建设了一批地方研究院,为成果转化以及服务地方经济打造了新平台,提升了智库决策咨询能力。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重点单位合作持续推进。引领教书育人风尚,把复旦人科技报国、创新强国的火热实践变成立德树人大课堂,让为国创新、强国奋斗成为新一代复旦人奋发有为的最强音。
出席本次会议的包括学校党政领导,各机关部处、群众团体、公共服务部门负责人,各院系所、附属医院党政领导和科研负责人,重点研究机构负责人、重要科研项目负责人,国家级重要人才、四卓人才入选者等科技工作的骨干力量等280人参加现场会议。在重大机制创新方面,要着力改革,尤其是深化评价机制改革。希望专家学者不断增强责任意识感和使命担当,发扬疫情期间紧跟重大现实问题开展研究的好经验、好做法、好作风,发挥跨学科融合创新优势,针对新发展阶段中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开展战略性、前瞻性研究,提升咨政服务能级,为上海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超大城市治理标杆,为我国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多建睿智之言、多提管用之策。
该系列丛书由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刘欣,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复旦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彭希哲担任编委会主任。《危机应对与社会治理》具体篇目第一篇:公共危机应对篇任远:疫情防控中的特大城市人口流动性管制和人口数据应用付芳:新冠疫情下丧亲者的心理援助体系构建潘天舒:人类学视角下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及应对第二篇:基层社区参与篇顾东辉:新冠肺炎抗疫的国家整体应对和社会工作参与赵德余:社会组织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如何发挥专业主义王川兰、沈可、彭希哲:后疫情背景下加强城市基层治理全周期管理的思考与建议王雪辉、彭希哲:后疫情时代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及政策应对第三篇: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篇尹晨:顶层设计、基层探索与锦标赛机制——社会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建设路径的思考王桂新:超大城市治理的主要问题及其应对桂勇、黄荣贵:网络撕裂、民粹型民族主义与后疫情时代的网络治理沈可、章元:新冠肺炎疫情对决胜小康与脱贫攻坚的影响及政策应对全书分为公共危机应对、基层社区参与、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三个篇章,跨域抗击疫情攻坚战和疫情防控常态化两大阶段,由社会学、人口学、公共政策、社会工作、心理学、人类学、经济学等10余位学者从跨学科的视角,深度剖析公共危机应对过程中暴露的社会治理困境,总结提炼中国在重大公共危机应对中的社会治理经验,结合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顶层设计,综合研讨公共危机应对以及后疫情时代全周期、全主体、全过程、全方位的社会治理模式创新、体系完善和能力提升。这些成果既包括危机应对的应急之策,也包括后疫情时代社区治理、社会修复和社会治理的长远之方。市委十次全会提出,上海要全面提升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以社会治理创新持续激发基层活力。
上海市民政系统全面贯彻中央和上海市统一部署,认真履职尽责,发挥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地区组的牵头作用,有效建立健全社区群防群控机制。今后,学院将继续聚焦重大问题,计划每年出版一部社会科学服务社会系列丛书,集中体现社会科学集群的智库成果。
从中央到地方,都对社会治理高度重视。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明天华城小区业委会主任练国强分享了明华小区在14天危机应对时期社区治理和社区服务的经验。副院长沈可主持了新书首发式后的复旦大学跨学科对话活动。复旦大学学者编写的这本专著就是这方面的重要探索,不仅是现象的总结,而且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对下一步抗疫工作、对整个社会应对危机的治理和完善治理体系都会有很多启示。
他表示,复旦大学牵头组织的跨学科对话活动,为专家学者、政府部门与社区工作者提供了理论实践交流与思维碰撞的平台,期待政府部门与高校秉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方针,更加协同协作、更加善作善成,更好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携手提升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开创社会治理新境界。今天的新书,是高校专家学者关注社会、主动作为、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阶段性成果。《危机应对与社会治理》一书是继公共卫生和经济学领域之后,又一发挥学科集群优势产出的综合性成果,是复旦学人交出的又一份抗疫答卷。焦扬表示,2020年即将过去,在这极不平凡的一年里,我们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
焦扬强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吹响了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号角。新书首发式由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刘欣主持。
社区防控是疫情防控的关键环节,是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重要基础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副秘书长王胜刚重点介绍了中国在埃及的境外办学情况、埃及的办学条件等,并就推进两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出建议。
提供公共产品、加强中国地区领导力。推委会与分会之间逐步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统筹协调机制。出台国家战略、提高国际卫生合作和援助实效。他表示,分会去年着力加强分会的机制建设和管理。北京王府学校总校长、法政集团董事长王广发表示此次会议具有深远的意义,并重点对如何培养具有国际知识结构的复合型高精尖复合人才分享了观点。黄仁伟在题为《疫情下的共建一带一路及教育国际交流》的报告中介绍了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的近期工作并对疫情下的新形势展开分析。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处学术交流与研究部主任唐振福也代表协会参加了会议。克服疫情影响,积极开展国际交流。
焦扬表示,明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要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的领导指导下,把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工作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谋划推进,夯实基础、健全机制、拓展渠道、扩大影响,助力形成更加开放、包容、平等、互建的国际教育合作体系,推动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推动推委会和分会更好发展会议最后,十余名参会委员对明年工作计划及重要研究议题展开交流讨论。
推动卫生合作、促进国际关系缓和与合作。十余名参会委员对明年工作计划及重要研究议题展开交流讨论。
陈志敏代表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分会,做了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计划介绍。加强项目建设,打造特色活动。12月22日下午,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第一届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推进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以线上视频会议形式举行。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分会理事长、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作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分会2020工作总结和2021工作计划汇报。
云南大学副校长李晨阳肯定了分会一年来的工作成绩,在肯定2021年的工作计划基础上提出了建议和期许,并分享了云南大学近年来着力推动开展的百名缅甸大学校长中国行等国际交流活动。进一步整合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等各层次成员单位的资源优势,不断加强院校间、学科间、政校企之间的信息互通、资源互联、技术互助和成果互享,各展所长、协调联动,汇众智、聚众力,为推动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凝聚强劲动能。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何纳、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仁伟作专家报告。一要应变局,坚定信心、主动应变、危中寻机、开拓新局,充分发挥推委会和分会的智力优势、专业优势、人才优势,聚焦鼓励全球范围的学生流动、深化中外人文交流、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来走出去等热点问题,进一步探索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和数字转型化趋势下,推动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转型升级、改革创新。
在第二个百年新征程开启之际,要继续坚持高起点、高站位、高水准,培育更丰富的合作项目,建设更优质的交流平台,提供更高质量的政策咨询,建立更完善的规则体系,拓展更广泛的会员网络,迈出从1-10的新步伐,引领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高质量发展。中国海洋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处处长宋文红代表副校长李华军发言,介绍了学校结合定位和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对一带一路海上丝路、科教协作网络建设作出的工作,并对2021年推委会和分会可研究的课题给出了建议。
2021年,分会将开展课题研究,发挥智库作用。进一步拓展海外交流,推动合作落地。山东科文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振鹏回顾了过去一年中所开展的工作,并对一带一路国家基础教育方面的交流合作、协同发展提出建议。分会秘书长、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玉刚作高等教育境外办学调研项目工作汇报。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席光对本次会议的深入交流表示肯定,并对未来的工作规划提出了建议。她表示,在过去一年里,推委会和分会克服疫情带来的挑战和困难,开展了不少卓有成效的工作,奠定了良好开端。
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党务副书记、纪委书记于天琪介绍未来将围绕一带一路的需求推动的重点工作,并表示期待未来中心更有针对性地服务一带一路所在国家和一带一路的建设。他介绍了高等教育境外办学机构发展现状,总结了境外办学机构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从宏观层面和院校主体层面分别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积极发挥研究力量,瞄准教育国际交流重要问题调查研究。加强推委会、分会沟通协同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科学、高效、规范的运行机制。
上一篇:煤炭深加工规划将出台